股民交易行为有哪些?股民交易行为是什么
股民交易行为有哪些?股民交易行为是什么?
捂股死扛――深套后近八成股民不愿“割肉”
不可否认,中国的散户处于信息食物链的最下游,资讯信息与专业技能的双重弱势令其常常陷入“一买就套”的尴尬境遇。但恪守着“只要不割肉就不算亏”的传统信念,中国散户投资者也被烙上了“死不割肉”的历史印记。
2011年,A股市场再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熊”的力量。在股民中,“被套”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套多少”才是大家茶余饭后调侃的主要话题。而面对自己股票深度套牢的现实,股民要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割”还是“不割”。
在我们此次调查中,仅23%的投资者选择“全部卖掉,忍痛割肉”,占比不到四分之一;37%的投资者选择了“不断补仓,摊薄成本”;而选择“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比例最高,达到了40%。
由此不难看出,“捂股死扛”仍是散户当前面对套牢时的主流心态。
小黄去年工作后进入股市,是新生代股民的代表。他去年买的几只股票如今均已深度被套。记者在营业部见到他时,他的情绪有些低落,“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不过现在卖了就是真亏了,放着或许还有回本的机会。”
对于很大一部分股民来说,也许“不割肉”纯属无奈之举,但这同时也是他们对抗市场波动风险的最后法宝。因为他们相信,只要熬到牛市来临,个股鸡犬升天,手中的股票迟早会有解套的一天。
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股民广东股民老方对此颇有感触,他告诉记者,2002年入市被套后,他就抱着“坚决不割肉”的想法熬过慢慢熊市,最终在07、08年大牛市中连本带利的赚了回来。老方颇有自信地说,“从我的经验看,只要你持有的时间足够长,跌多少都能再涨回来。”
新老有别――老股民更能主动“割肉”认赔
从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相比股龄较短的投资者,股龄较长的投资者的“割肉”比例却更高。
调查数据显示,股龄在一年以内、1-3年的投资者在上述调查中选择“全部卖掉,忍痛割肉”的比例分别为16%和18%,而股龄在5-10年、10-15年的对应比例则均接近三成。
而不同资产规模的投资者在选择上也呈现出结构性差异。整体而言,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投资更倾向于“捂股”,而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则有着更高的“割肉”比例。
“股龄较长的经验型投资者在熊市中更懂得及时规避风险,同时他们在股票品种的选择上有更大的余地。”申银万国证券上海新昌路营业部某负责人表示。
沈阳股民张女士就有自己的一套操作策略,“对于那些政策支持、基本面胸中有数、非常有信心的股票,长期持有,不会割肉,下跌就做T+0,拉低成本,但这种方法在去年下半年不是很有效。对于那些短线追涨只为赚取价差的股票,我会在跌破买入价、技术图形走坏后卖出。”
持股3-5只――持股时间大多不超过半年
投资有句老话:“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分散风险的重要性。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股民也是深谙此理:经常只持有1只股票的“放手一搏”型投资者只占极少数,比例为8%;经常持有2-3只股票和3-5只股票的投资者占据主体,比例分别为63%和20%,合计占比超过八成;经常持有5-10只股票和10只以上股票的投资者比例分别为7%和2%。
“我们这里的老股民一般都不会去博一只股票的,那样风险太大,每次大概2-3只,再多了也容易分散精力。”宁波股民钱先生说。
虽然不少投资者崇尚价值投资理论,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股民还是倾向于中短线交易。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平均持股时间不会超过半年。
具体来看,平均持股时间在1周以内的投资者比例为9%,平均持股1周到1月的投资者比例为37%,平均持股1-6个月的投资者比例为28%,三类投资者合计占到被调查者的四分之三。
另外,平均持股时间超过1年的投资者仅占被调查对象的不到5%。
“也不是我们不愿意长期持有,关键是中国股市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政策市,政策经常在变,市场只能跟着变,我们也必须随之改变决策。”湖北武汉的胡先生这样说。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A股历来都是牛短熊长,虽然期间也诞生了如招商银行、万科A、格力电器等一批长期牛股,但同时如中国石油这样令股民好几年都翻不了身的大熊股也不少见。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来说,审时度势方为上策。
10%为重要止盈止损点――男性更“贪婪” 女性更“抗跌”
吴先生是申万上海斜土路营业部的一位老客户,他的持股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星期,“通常是有点利润我就跑掉了,这也是我多年来的炒股经验。虽然这样的方法在牛市中可能比别人赚得少,但在熊市中可以规避风险。”
吴先生这样的短线微利思路在股民中具有一定市场。调查显示,将一次交易的止盈点设在上涨5%的投资者比例为14%,设在上涨10%的投资者比例为40%,两者合计超过一半。不过将止盈点设在上涨20%的投资者也不在少数,占比为22%。将止盈点设在上涨30%、50%、1倍以上的投资者比例分别为12%、10%和2%。
10%不仅是最为集中的止盈点,也是散户最为重要的止损位。调查显示,有24%的投资者选择在下跌5%时抛出,43%的投资者选择下跌10%时抛出,选择在下跌20%、30%、50%、70%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5%、7%、8%和2%。
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类别的投资者中,男性投资者对于一次投资收益的期望更高,但同时对下跌的承受能力却不如女性投资者。
调查显示,在女性投资者中,将止盈点设为上涨5%和上涨10%的,比例分别为15.4%和45%,明显高于男性13.3%和36%。而止盈点为上涨20%与上涨30%女性比例,为19.2%和6.8%,则明显低于男性的24.4%和15.3%。
另一方面,在止损位的选择上:选择在下跌5%、下跌10%和下跌20%割肉的男性投资比例,均高于女性投资者;选择在下跌30%、下跌50%、下跌70%及以上割肉的情况则反之。
半数持有中小板股票――不足三成股民持有创业板
近两年来,随着创业板、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平台的陆续推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延伸,股民的投资渠道也因此丰富起来。但时至今日,这些新事物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呢?
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投资者表示“购买过”创业板股票,但目前已空仓;27%的投资者表示“购买过”创业板股票,并且目前仍然持有;32%的投资者表示“没有购买过”。也就是说,当前持有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占比不足三成,同时有超过三成的投资者从未染指创业板。
“什么高成长性高收益,都是骗人的。”北京某张姓股民谈起创业板时略显激动,“一上市就业绩变脸,还要维持这么高的市盈率,过去一年我就栽在这上面了。”
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股民买创业板股票都是抱着“高风险高收益”的预期而去,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创业板市场却“只见高风险,不见高收益”,这令许多股民感到寒心。
“创业板指数,现在是市场上唯一一个在初始点位下方的指数。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创业板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申万上海斜土路营业部的毛先生有他自己的看法,“据我统计,目前创业板股票的流通市值大约在1万亿左右,但尚未解禁等着套现的却有几万亿,股价还怎么涨得起来。”
不过虽然多数股民选择回避创业板股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中小盘股。调查显示,购买过中小板的投资比例接近九成,目前仍持有中小板股票的投资者比例达到了51%。
贵州遵义股民谭女士的操作风格就是以中小市值股票为主,“绩优绩差关系不大(但净利润必须大于零),股性一定要活的股票方能考虑。”
不少营业部投资者坦言,银行保险等蓝筹股虽然估值低业绩好,但股价波动幅度太小,这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
调查还显示,“高成长性”是投资者选择中小板股票的最主要原因,选择比例达到61%。
超八成股民未参与――股指期货认知度低
而另一创新品种股指期货似乎也不受普通股民欢迎。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表示从未购买过股指期货,10%的受访者表示“购买过股指期货,但已卖出”,而表示“购买过,目前仍然持有”的受访者比例仅为9%。
调查还显示,股指期货在股民中的认知度较低。表示对股指期货“了解”的受访者比例仅为24%,表示“知道一点”的受访者比例为57%,表示“不了解”的受访者比例为19%。
事实上,由于了解程度不深,多数股民对于股指期货的作用也多诟病。“机构投资者只能进行套期保值,不能投机。但A股是只能做多不能做空,这就决定了机构只能做空股指期货进行套保。股指期货推出后,A股再也没有大涨过。大盘涨跌要看股指期货的“脸色”。”合肥股民刘先生表示。
购买者减半――仅四成多股民持有基金
去年下半年跌幅较大的板块除了创业板,另一个就数ST了。
调查结果显示,71%的投资者曾经购买过ST股票,其中52%的投资者目前已空仓,仅19%的投资者当前仍然持有。
而在选择ST股票的原因上,看好其“投机机会”的投资者占比达到51%,远高于“对公司仍然看好”以及“赚钱效应”两个选项。
不过对于ST股,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其作为亏损企业,根本不具备投资的价值,即使考虑到重组的投机机会,散户在这方面也没有优势可言。
但也有少数投资者认为,A股历史上亏损企业退市的例子少之又少,重组是此类企业最终出路,买ST股与其说是投机,不如说是制度性套利。
另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投资者曾经购买过基金,且当前仍然持有的投资者比例为43%,而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最主要目的是出于“投资组合”的需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所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中,对基金有“充分了解”的比例仅为37%,“知道一点”与“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57%和6%,表明股票投资者对于基金的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
更多股民交易行为知识请关注股票知识网
(股票知识网zhishi.southmone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