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稳增长的牌?打稳增长的牌的技巧?
如何打稳增长的牌?稳增长的牌怎么打?打稳增长的牌的技巧?
近期,国家发改委大项目审批及资金拨付速度明显加快,其背景,部分源于中央和地方对经济发展速度下探过大的忧虑。
这种忧虑不无道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的外需市场快速萎缩,启动内需的战略短时间内又难以明显奏效。一些人开始担心,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移过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问题、保就业问题甚至社会稳定问题等。
在习惯了快速增长模式的社会普遍心态之下,尽管决策机构和地方政府都在齐步走“稳增长”,但“稳”在什么水平,一些地方政府心里没有明确的底。
对地方官员来讲,调控经济能出的牌正变得有限。由于地产投资正在回归合理空间,靠“经营城市”为主轴来拉动经济盘的策略正在受到抑制,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经济流动性的部分减缓,让一些地方债务隐患开始显露,财政支付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在经受考验。
这种状况,可谓中国许多城市和地方正在面临的难境。一些地方官员开始重回项目拉动经济的惯性思维模式,毕竟,谁也不敢冒经济发展速度落于人后的风险。
一位地方官员道出了他心里的“委屈”:我们原来将调结构的重点放在发展高端服务业上,但税收政策在中央,审批权限在中央,要实现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手里没有有效手段。而要“调整好”经济节奏,最好的牌还是争取上一些大项目,尽管这不一定促进整体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这位官员反问:“如果我们的发展速度低于7%甚至6%,如何交待?”
这一思维之下,“上项目”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仍然强烈。
目前,延续原定的重点项目,或者上马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的高科技项目,都是必须的,但如果在本已产能过剩的领域继续追加产能,苦果最终还是要自己来承担。
大上项目对拉动增长的效果会在下半年逐步显现,并最终将经济增速保持在“八以上”。但随后,刺激政策所叠加的诸多产能过剩,因为在长周期的基本面上得不到国内外需求的有力支撑,可能直接加大后期更危险的“硬着陆”风险,最终宏观经济将趋向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通缩。
“最坏的时候,或许正是最好的时候。”尽管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局势,但与20年前相比,目前的中国是一个经济更加繁荣、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承受更大压力的国家,现在也基本没有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冷静下来,中国手里的牌还有不少。
城镇化就是我们手里最大的一张发展牌。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城市化率刚过50%,而达到70%才是经济步入成熟期的标志。虽然今后的经济增长会下滑至6%--8%的水平,但这仍属于比较快的增长,且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城市化带来的高度流动性。
决策层正在力推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是又一张好牌。在全球回归实业的大背景下,中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来源于高科技和新技术革命。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还受到较大的制约,科技资源分散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改变。最近,中央即将发布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纲领性文件,企业将被推向创新的前台,回归实业将被注入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
从决策层当前的布局看,深化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启动。30年快速发展累积下来的矛盾,越来越需要一场深层次的系统化改革来消除。当前背景下,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到了以必须更大勇气推进的关键窗口期。改革所释放的动能,必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
有必要提醒的是,中央和地方,均要静下心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深入研究问题。中央部门要着眼于发展与改革的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为地方发展创造更为科学合理的“软环境”;地方政府则要将眼光放远,而不是再一味要资金、要项目。同时,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协调好央地关系。这种关系,决不是简单的上项目、批项目的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发展理念。
当下的中国,最需要做的是不浮躁、不盲动,静下心来调结构,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度调整激励机制促进良性发展。
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传统习惯,摆脱“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发展怪圈,顺利走上真正的科学发展之路
(股票知识网zhishi.southmoney.com)
要闻导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