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哪种恐慌?
你经历过哪种恐慌?
假恐慌、自发性恐慌、传染性恐慌,还是真恐慌
理解股票市场恐慌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来对其加以分类。
恰当的分类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恐慌的本质,让你更容易在恐慌期间减少损失甚至获得超额收益。
进行这种划分的目的是要找出每一次恐慌的主要特征,然而,许多恐慌都不是只属于某一个类型,所以本文所划分的各个类别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叠合之处。
本文列出的四种恐慌类型如下:
假恐慌:由那些对于股市或者上市公司业绩没有实质影响的事件所造成的恐慌。
自发的或者经济景气周期结束造成的恐慌:此类恐慌也被称为泡沫破裂恐慌。
传染性恐慌:在某种程度上,任何恐慌都有传染性,但是此种类型的恐慌纯粹是由于被传染所致,而不是起于突发事件或者事故。
真恐慌:此类恐慌由经济衰退、公司业绩快速下滑等实质性利空消息所激发,是投资者产生忧虑的最合理的理由。
假恐慌
就让我们从这个最缺乏逻辑的恐慌类型开始吧,因为这种恐慌看起来比较简单,而且最容易应对。众所周知,股票市场中充斥着浮躁的人群,他们总是会对新消息做出过度反应,当然也会对那些原本对基本面没有任何影响的信息做出过度反应。
假恐慌总是很短暂,基本都是源于对新消息的错误判断和反应,而这些新消息大多对于公司业绩没有任何影响。
这种恐慌的例子有很多,我最常提到的是1957年10月华尔街股市下跌9.9%的那次恐慌,当时美国获悉,苏联已经在太空技术方面超过自己,成功发射了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当然,这一消息挫伤了美国人的自尊心,而且在苏联人先进的太空技术面前,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人科技水平的落后。然而,苏联人首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基本不会让通用汽车降低产量,也不会让可口可乐的销量有任何下降。与每次一样,即使最迟钝的投资者也很快幡然醒悟,快速下跌所产生的缺口迅速被补回。
虽然悲剧通常不会被草率对之,但股票市场有时的确会把悲剧事件转变为闹剧,对那些与股市完全无关的负面新闻做出滑稽可笑的反应。1915年,一艘德国潜艇击沉了卢西塔尼亚号(Lusitania)皇家邮轮,这使得美国纽约股市下跌了4.54%.对于这条新闻,如果投资者抛空船运公司的股票还算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所有股票几乎全线下跌,包括那些与船运行业不沾边的公司。
种种经验表明,由那些与股票基本价值无关的事件引发的恐慌,都消失得非常快。最初你可能会猜测不会发生恐慌,因为投资者会把这些与价格无关的信息轻松撇掉,但股票市场实际运行的情况并非如此。
重大的非经济事件往往会造就难得的股票投资机会,因为由此类消息造成的任何市场下跌,都会在不久的将来被补回。也就是说,假恐慌是个“大”买点。
自发性恐慌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股市恐慌都会因为不断地自我强化和延续而变成自发性恐慌,直到市场逐步恢复理智。
在这里,自发性恐慌与经济景气周期结束造成的恐慌被归为一类,是因为前者大多源于经济景气周期末期的市场自我修正行为。这不同于那些因为市场对外部因素变化做出反应而产生的恐慌。
也就是说,此类恐慌是因为市场从大喜到大悲的转变而产生的。市场对于那些被赋予了新价值的行业或概念的极度追捧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警觉,因为当人们在多头方向投入过大的赌注而忘记下跌风险的时候,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被摧毁了。然而,这些新概念和新产品将会比市场对它们的过度追捧延续更长的时间。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科技股泡沫的破灭并不意味着互联网的消失。相反,互联网产业将会加速发展,而那些曾被预言将随着这个产业一同发展的公司,则大部分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
总体来说,技术分析派相信,通过分析过去的运行情况,可以预测股票市场未来的所有趋势。他们声称,你可以不去管市场涨跌的动机是什么,也就是说,他们不关注到底是心理因素还是诸如利率调整的基本面因素使得市场发生变化,而只在意市场在过去的运行模式。
有些人认为,这是最接近市场实际情况的一种市场趋势预测方法,但却很少有人真的完全按照市场走势图上的反转点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这最多只是一个识别大盘趋势的好方法。
股市有一个规律:高速的上涨之后,总是会紧跟着高速的下跌。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每当下跌来临的时候,总是有相当数量的投资者像被汽车头灯惊吓的兔子一样,凝视着下跌的市场,奇怪自己为什么还不逃跑。
传染性恐慌
按照定义,几乎所有股市恐慌都是传染性的。而本节所介绍的这个类别则特指那些完全是因为受到传染而产生的恐慌,换句话说就是,那些由于外部传染而直接导致的股票市场或某个市场板块发生的恐慌,与股市及个别市场板块本身固有的运行特性无关。传染性恐慌会从一个市场扩散到另一个市场,以混乱代替秩序。
许多大的股市恐慌都含有传染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恐慌发生和传播的速度。这在史上最著名的三次大恐慌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1929年、1987年和2008年,惊恐的情绪像野火一样,迅速燃遍了全球各地的资本市场。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股市恐慌的根源并非单单是其他市场的传染,只是因为其他市场的影响而使得自己的恐慌变得更加剧烈。
有时候,恐慌会按照行业而非地缘传染。比如,一家银行的倒闭很快会为其他银行的股票笼罩上一层阴影,无论这些银行经营情况是好是坏。而且这种影响会让人们忽视这样的事实:一家银行的倒闭对于其他渴望分享其客户资源的银行来说是个好消息。行业或者板块式传染并非总是这样毫无逻辑,但却几乎总是被夸大。
冷静的投资者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来应对一场区域性危机,将目光投向那些在竞争对手纷纷落马出局之后,能够在危机中异军突起的蓝筹公司。
真恐慌
一个被传滥了的有关偏执狂的段子里说“不能因为你是偏执狂就说没有人和你一样”。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于形容真恐慌——不能仅仅因为别人正在恐慌中,你就没有理由恐慌。
真正的恐慌起源于发自内心的对于经济增长和公司盈利水平的忧虑。如果公司盈利情况的确因为基本面的恶化而日趋下滑,那么投资者就应该清仓离场。
对于股票价值的客观考量常常隐藏在恐慌心理之中,甚至就是由于恐慌心理而产生的。然而,许多恐慌并不是因为对于公司业绩的忧虑而产生的,所以当这些忧虑真的出现时,你一定要认真对待。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市场基本面在何种程度内变化,才不会对股票市场的心理产生影响。比如,1923~1924年的下跌使纽约股市随后温和上涨,1920~1921年的危机只是造成了中等水平的下跌,而1927年的微幅下调基本上没有对上升的市场行情造成任何影响。而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同样的情况还在不断重复出现。1960年的下跌对纽约股市影响很小,1981~1982年的萧条期间,市场的下跌幅度还不到中等水平。另一方面,1973年年底至1975年年初的暴跌则是在全球股市下跌60%~75%的中期才出现的。
股票市场不会反映出经济运行的深层现实,股市参与者关于经济前景的预期对于股票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杰里米·西格尔在其拥有巨大影响的著作中揭开了投资活动的神秘面纱,他机敏地发现:当一条经济新闻发布之后,“投资者期望听到的和正式发布的消息之间的差异,会使得市场做出调整”。也就是说,即使投资者的预期是错误的,也无关紧要,因为这些预期已经被植入人们的思想,成为了市场的一部分,并且体现在了股价中。
怪诞的逻辑
可以说,大多数恐慌都反映着其所在股市的内在运行逻辑规律。因此,当信贷紧缩,或者开始实施其他旨在限制股市投资者追加投资能力的措施时,市场向下调整是理性的选择。
这也是股市内在运行逻辑规律的一部分,其使得股市可以对特殊事件做出反应,比如股票计价货币的汇率变化。用于市场交易的硬件设施,也可能会造成股市恐慌。
比如,1987年股市崩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计算机交易系统造成的,该系统因后来十分流行的有价证券保险业务的开展而诞生,其基本规则是:股价上涨时,启动买入程序;股价下跌时,则做相反的操作。
杰里米·格拉汉姆,是总部设在波士顿的一家对冲基金的经理,他曾写道:“我曾经相信金融市场是非常有效的,并依靠这一点不断发展。我当时真是傻得可爱……如今,我已相信,市场在各类资产的配置方面,是非常低效的。市场远非最有效的配置手段,其效率也没有提升的迹象;市场非常低效,而且每一天都变得更低效。”
(股票知识网zhishi.southmoney.com)
要闻导读
|
||||||||||
|